冀台
冀台
农业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首页
返回
顶部
首 页 新闻资讯文创园区冀台视窗冀台农业物联经济文化旅游两岸青创公共服务
文化旅游

沧州退休老人创作70余部曲艺作品

来源:沧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8-01-08 浏览次数:832
分享到:
沧州市老年大学合唱团里,有一首传唱十年有余的《节水谣》。4日,记者在沧州市南环自来水东水厂宿舍,见到了这首歌的谱曲者何其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屋里整齐地摆放着跟随老人几十年的二胡、笛子,这只是他精通乐器的一小部分,笙、三弦、快板……他都一一通晓。

沧州市老年大学合唱团里,有一首传唱十年有余的《节水谣》。4日,记者在沧州市南环自来水东水厂宿舍,见到了这首歌的谱曲者何其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屋里整齐地摆放着跟随老人几十年的二胡、笛子,这只是他精通乐器的一小部分,笙、三弦、快板……他都一一通晓。

《故乡是沧州》《有你的每一天》《颂谢清洁》……双手捧起一摞珍藏的稿纸,何其华感慨万千:“这些大部分都是退休后10年内的作品,大概有70多部,大部分是创作谱曲,许多歌都在老年大学合唱团里传唱过。”何其华的创作形式不拘一格,除了歌曲,还有三句半、天津快板、单口相声、诗歌、京韵大鼓等。

“我从小就爱好文艺,15岁时,同学有根笛子,我喜欢极了,那时候穷,买不起,就每天跑去向同学学习,一起练习。后来初中毕业才攒钱买了人生中第一件乐器——一把笛子,这把笛子已经跟随了我50多年。”何其华笑得像个孩子,仿佛自己跟着思绪回到青春年少。在保定上学时,何其华又学会了二胡。在天津参加工作后,何其华参加了天津市虹桥区业余艺术团,在那里,他留心别人演奏乐器,偷偷学会了笙等乐器,还反复琢磨不同乐器演奏的技巧。后来,何其华来到沧州工作,热爱文艺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加入市工人俱乐部,随着工作调动,机缘巧合转行来到沧州市文化馆工作,“门外汉”这才入了行。

说起第一次创作,何其华记忆犹新。1969年,何其华作为文艺工作者下乡,来到大孙庄子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半月的基层生活给了他不少灵感,连续创作了六七部作品。“在舞台上演完后,演员都下台卸完妆了,可村民们还是意犹未尽,大家只好又演了一遍。”说起自己创作的节目受欢迎,何其华满心欢喜。在他之后的创作中,更多取材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群众对节目的喜爱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作品也越来越多。

何其华骨子里流露出一股“文艺”范儿,不仅通晓乐器,他还专注创作,作品经常见诸报端。在老人珍藏的一摞老报纸上,记者见到了他的不少作品。“这是和原沧州市文化馆作词家张智芬合作的一首儿童歌曲《零蛋不好吃》,据肃宁文化馆的同事反馈,当地许多学校都在传唱。”何其华说。何其华退休后,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创作上。2005年8月份,沧州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征歌活动中,他与青县文联主席韩雪合作的《房东大娘》《啊,青纱帐》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韩雪作词,我谱曲,我俩合作了十几首歌。”何其华说。

去年8月,已经年过七旬的何其华,听说南湖公园有一群爱好文艺的业余“艺术家歌唱团”,慕名前去观看。谁知,刚一到那儿,有位老友便认出了何其华:“何老,您今天捎笛子来了吗?跟我们一起演奏一曲吧!”从此,何其华又加入了公园里的业余“艺术家歌唱团”,成了这里的“专职”笛子伴奏家。每天下午2时30分,南湖公园里都会准时响起优美的旋律,有人唱歌,有人伴奏,吹拉弹唱好不热闹,这中间常能看见何其华的身影。

何其华将大半辈子的时光全都奉献给钟爱的文艺事业,去年入冬霜降后,年事过高的何其华选择在家“充电”,《唐诗三百首》《中华成语故事》至今已经读了大半,“我得活到老,学到老,创作到老,快乐到老。”何其华笑着说,“我要趁着‘充电’的时候寻找灵感,好在开春后继续投身到艺术中去。”


友情链接